淄博食品工业:舌尖上的浓缩城市发展史

发布日期:2025-08-1814:51:00 浏览次数: 字体:[ ]
    从春秋时期的“粮食三策”到明清商埠的餐饮繁荣,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食品厂到市场经济下的品牌崛起,淄博的食品工业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。这里既有周村烧饼的酥脆、清梅居牛肉干的香酥,也有花脸冰淇淋的甜蜜记忆,更有预制菜产业的未来布局。

    “淄味”不仅是舌尖上的风味,更是一部浓缩的城市发展史。老字号与新品牌共舞,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交融,如今,淄博食品工业与时俱进、守正创新,续写着新时代“淄味风情”的新篇章。
    淄博的食品工业,根植于深厚的齐文化土壤。“淄博食品行业最大的特点,就是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。”淄博市传统产业发展中心食品产业负责人王成介绍,截至2024年底,我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4个,省级以上老字号21个,其中包括10个中华老字号。这一数字背后,是齐文化、周村商埠文化、聊斋文化共同孕育的独特产业生态。
    这种文化积淀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历史节点。春秋战国时期,齐国宰相管仲推行“粮食三策”,通过调控粮食流通奠定了齐国霸业基础。北魏时期,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中详细记载了近300种齐地食品制作方法,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。这些历史积淀,为淄博食品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。
    淄博市散文学会会长刘培国介绍,明清时期,随着博山地区煤炭、陶瓷、琉璃三大产业的兴盛,特别是1904年胶济铁路支线贯通后,博山工商业蓬勃发展,餐饮业也随之繁荣。1927年,聚乐村饭庄开设分号时拍摄的全家福中,一个伙计露出手腕上佩戴手表的细节,生动展现了当时餐饮从业人员的优厚收入和行业的兴旺景象。
    “博山菜是工业文明、商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产物。”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山四四席代表性传承人王鹏说。1919年创建的聚乐村饭庄,以其“四四席”宴席格局成为中华老字号中的佼佼者。这种独特的宴席形式,不仅体现了博山饮食文化的精致与考究,更反映了当时工商业繁荣带来的饮食文化创新。
    老字号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。1937年,景德东创始人吴氏父子在山海园被日军抢夺后,重整旗鼓在西冶街再起炉灶。原博山食品厂饼干车间主任石洪印回忆:“景德东原来经营果蔬杂货,我父亲石镇轩去了后才开始做糕点。”在石镇轩等老师傅的带领下,景德东逐渐成为北方糕点的代表。
    石镇轩的日记中记载,“景德东吴经理邀请我去做点心”,“老经理做了一辈子买卖,未见过如此厚利”。这些文字生动记录了老字号在艰难岁月中的坚守与发展。1990年,淄博博山景德东食品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张洪银承包下景德东食物店,1996年,博山景德东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注册。货真价实、秤平提足、薄利多销,景德东传承着博山人的情与礼。
    清末民初,淄博各地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饮食商号:周村“聚合斋”改进工艺,创制出酥、香、薄、脆的大酥烧饼;金岭回族镇丁氏家族的宰坊以酱香浓郁的牛肉制品闻名;临淄孙志谟创办的“志谟糕饼铺”传承“裕丰厚”糕点技艺。这些老字号虽然规模不大,但为后来的工业化生产积累了宝贵的品牌资产和技术经验。
  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公私合营让老字号融入集体经济。清梅居联合15户回民商贩成立回民饭店,周村聚合斋加入国营食品厂。“计划经济时代,一个区只有一个食品厂,粮油都是计划调配。”石洪印说。那时能进食品厂工作,令人羡慕。“过年分烟、分酒、分糖、分猪头”的福利,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。这种特殊时期的经营模式,虽然存在效率问题,但为食品工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   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,淄博食品工业迎来深刻变革。
    20世纪80年代,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,淄博食品工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。博山食品厂引进罗马尼亚面包生产线,让面包这种西式食品走进寻常百姓家。1985年,淄博食品厂获得意大利冰淇淋生产线,“花脸冰淇淋”成为“80后”“90后”的甜蜜记忆。“当时,8个冷藏车往哈尔滨、武汉送货。”原淄博食品厂生产科科长韩玉祥说。这些引进项目不仅丰富了淄博的食品种类,更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管理方法。
    与此同时,淄博独特的工业结构也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特殊机遇。作为重工业城市,各工厂普遍设立“治冰机房”,来满足众多高温作业岗位的防暑降温需求。这种特殊的产业需求,意外地培育了淄博的冷食经济基础,为后来冰淇淋产业的发展埋下了伏笔。
    市场经济大潮下,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“食品厂干什么,他们(个体)就干什么,批发比你便宜一分钱。”韩玉祥坦言。国营企业因体制僵化逐渐式微。“我们有退休工人等费用,成本比个体户高。”原淄博食品厂供销科科长张羽分析。20世纪90年代初,以淄博食品厂为代表的地方国企纷纷破产改制。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,虽然带来了阵痛,但也为食品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    变革中孕育着新生。1994年诞生的美伦食品,从一家小型冷饮厂起步,如今,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冰淇淋生产企业之一,扛起了淄博冷饮的大旗。从最初的夏季高温福利到现在的景区“文创雪糕”“定制雪糕”,在为人们实现雪糕自由的同时,它也成为了很多人的“雪糕记忆”。

    1997年,山东淄博清梅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刘心友重整清梅居,恢复商标、购置资产、建食品厂,走向正规发展渠道,将这家濒临倒闭的老字号打造成为现代化企业。淄博清梅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顾问李永均退休后,还经常回到清梅居生产车间,指导香酥牛肉干的制作,对于牛肉干香酥可口的秘密,老师傅了然于胸。
    从一口锅、一辆三轮车起步,发展到百余家门店的规模,康都炸肉品牌创始人任珂良表示,“新员工只要达到一个店的人数,我就新开一家店”。这种朴素的扩张策略,折射出民营经济的旺盛生命力。
    20世纪90年代,温州人郭国梁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食品样式——烤鸡。腹内藏珍、荤素搭配的制作方式俘获了人们的味蕾。“在许多淄博人的印象里,佳节聚会、走亲访友总要有国梁烤鸡的加持。”山东国梁烤鸡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车晓栋说。
    市场在变,消费也在变。华糖食品(集团)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振兵回忆:“20世纪90年代高速发展期,只要脑子活,想卖什么都能卖出去。”但随着超市兴起,商业模式的变革倒逼企业转型。面对新的市场环境,淄博食品企业积极调整战略:华糖推出低脂低糖的谷物类食品、巧克力制品,并创新性地打造婚书博物馆,构建多场景营销模式;周村烧饼实施“双品牌战略”,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,推出面向年轻消费群体的“恋恋焙社”品牌;国梁烤鸡进行产品改良,做减盐减脂处理,以适应现代健康饮食需求。
    “时代需要什么,我们就做什么。”曹振兵的话,道出了淄博食品人的应变智慧。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,正是淄博食品工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。
    站在新起点,淄博食品工业正开启全新篇章。
    2024年,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《搜狐体育直播: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首次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标准。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食品系主任赵新河解读:“预制菜是预包装食品中的高端品类,不允许添加防腐剂,必须冷链储运。”这一政策的出台,为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,也为淄博食品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。
    淄博发展预制菜产业具有独特优势。王成表示,淄博预制菜以餐饮文化为切入点,大量老字号向预制菜转型。知味斋肴鸡、清梅居牛肉干、食珍蚨豆腐箱等传统美食,正以预制菜形式走向全国。
    博山餐饮产业发展专班总负责人夏艳华说:“我们要让‘年下菜’作为预制食品走向全国。”这种以传统饮食文化为根基的发展路径,既保留了“淄味”的特色,又适应了现代消费需求。
    与此同时,淄博食品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。一家亲食品立足本地资源,研发牛肉酱、香菇酱系列产品;国辣食品从中医食疗角度改进工艺,推出烤梨系列产品;周村烧饼与古商城合作,通过烧饼博物馆让游客“把周村带回家”。这些创新举措,不仅丰富了产品线,更提升了品牌价值。
    金岭清真食品则借势淄博烧烤的热度,成为网红IP。“我们要把金岭品牌做起来,让全国游客来打卡。”淄博鼎辉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辉的愿景,代表着淄博食品人的共同期待。金岭回族镇作为省内重要的牛羊肉集散地,已成立标准化养殖合作社,为肉类加工企业提供稳定货源,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。
    在产业布局方面,淄博正着力打造食品产业园区,搭建研发平台,培育龙头企业。通过“老字号+新业态”“传统+现代”的发展模式,推动食品工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。2023年以来,淄博食品行业的旅游休闲趋势愈发明显,多家企业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伴手礼,实现了食品工业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。
    从易牙的私人饭馆到聚乐村的四四席,从花脸冰淇淋到预制菜产业园,淄博食品工业走过了三千年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。今天,老字号在坚守中创新,新品牌在竞争中成长,“淄味”正以更丰富的形态满足多元消费需求。
    正如那窑火千年不熄,“淄味”的传承与创新,永远在路上。这座城市用味道记录历史,以创新面向未来——当工业文明与饮食文化深度交融,在新的历史时期,淄博食品工业将继续以文化为魂、以创新为翼,书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,让“淄味风情”香飘四海,味传八方。



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